新闻动态 返回

上海社会科学院2024年学术年会“比较社会学论坛”顺利举行

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中国社会学需要基于中国现象、中国经验进行自主知识生产,也需要基于中国立场对地区和全球发展问题进行有效阐释。在区域国别学成为一级学科背景下,中国社会学需要拓展宏观的比较视野,通过跨国家、跨地区、跨社会、跨文化、跨学科的比较研究,回应世界大变局与推动学科创新发展。

2024年7月6日至7日,上海社会科学院2024年学术年会上,由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学系、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华东政法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马来西亚研究所、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社会学系、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系联合举办“比较社会学论坛”,在哈尔滨成功举行。本次论坛以“中国式现代化视野下的区域国别研究”为主题,从理论、方法与经验等层面进行研讨交流,以比较的视角研究中国本土与全球社会。论坛共设六个单元,吸引了30余位学者的精彩发言。 


 第一单元

对外态度比较研究

本单元由上海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李骏研究员主持,华东政法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李双龙教授进行了点评,共有两位老师和学生进行研究报告。四川外国语大学国际法学与社会学院谭霞老师利用2018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18)数据对我国大陆人民与其他人民的社会距离进行测度,并通过影响因素分析对如何缩小社会距离提供针对性建议。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马欣荣副教授使用访谈和参与式观察法对广州市的国际移民群体进行调研,分析了广州市的管制政策以及国际移民群体面对管制的多样化策略。


第二单元

   边境地区比较研究  


本单元由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游天龙副教授主持,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黎相宜副教授进行了点评,共有五位老师和学生报告了自己的研究。来自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的研究生田一然汇报了基于田野调研的中国边境地区社会组织F“走出去”的行动策略,通过该组织在海外拓展过程中利用非正式社会网获取关键信息和整合资源的研究,强调了社会工作专业在跨境服务中的重要性。来自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的研究生杨昱斐汇报了基于中国西南边疆M 村跨境婚姻儿童调研,对边疆乡村基层社会治理与社会工作实践作出的探索。云南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钟小鑫副研究员基于云南边境城市瑞丽的田野调查,指西南边境缅甸新娘的身份困境,以及在边境管制制度等困境下展示的能动性。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的高兴老师分享了傣泰协进会在泰缅边境社区公共空间中的缓冲作用,以及外来僧人与其他移民等群体在缓冲区内的互动和身份形塑过程。温州大学华侨学院讲师石甜汇报了中老边境的移民工作者研究。

 

第三单元

 社会治理比较研究


 本单元由南京大学社会学院陈家建教授主持,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院李丁副教授进行点评,共有四位老师和学生报告了自己的研究。厦门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助理教授苏世天通过对中老铁路建设运营过程的考察,指出中老铁路中协商高效、应责积极与灵活治理来减少项目的治理风险方式和政府的有效参与对于治理和运营的重要作用。中国华侨华人研究所研究员罗杨对柬埔寨制衣业进行人类学考察,指出新侨首先通过规训、协商等方式调适不同的社会文化体系,进而揭示了女性的晕倒与男性的罢工现象的背后根源。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刘伟以四川省凉山州的“艾防”政策执行历程为分析案例,探索了政策“涵化”的关键政策工具,并在该过程中梳理出了探索了一种中国治理的本土经验。浙江大学社会学系研究生崔辰淼构建了包含中央地方社会关系、政权合法性基础、生产组织与分配方式、经济财政、官僚人事五个维度的比较框架,分析了集体化时期与后税费时代农村国家化进程,得出自主性、渗透性和发展性问题对国家化进程的差异性影响。

 

第四单元

 数字社会比较研究


 本单元由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黎相宜副教授主持,上海大学社会学院陈伟副教授进行点评,共有四位老师和学生分析了自己的研究。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研究生王奕杰通过比较历史分析法,将中国、美国和欧盟的数缘战略差异置于历史发展的长期演变和制度构建的背景中予以考察,探讨了三者的数缘战路径选择模式。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黎相宜副教授通过比较研究新加坡、越南、马来西亚的数字社会培育过程,分析了国家所处的体系情境与社会情境对数字社会培育模式分化的影响,并就基于中国立场解释师姐问题寄予期待。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生罗广洁通过文献研究的方式梳理了纽约的数字化转型过程和暴露出来的数字不平等问题,通过反思纽约市在推进数字包容建设的措施,为各城市的数字化转型提供借鉴。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院李丁副教授基于中美城市的治理比较分析,概述了地方发展和治理所面临的基础共性问题,以及这些问题在不同政治和治理体制下的处理方式和效果。

 

第五单元

 福利政策比较研究 

本单元由厦门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刘计峰副教授主持,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黄玉琴教授进行点评,共有四位老师和学生报告了自己的研究。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研究生王筱君报告了新自由主义的霸权地位开始动摇后社会政策向后生产主义的转向,同时通过对自由主义的历史基因的追溯,指出了该背景下福利制度的困境。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研究生万博基于加拿大、德国和瑞典的失业保险体系比较研究,分析了加拿大、德国和瑞典的失业保险体系。上海大学社会学院陈伟副教授在波兰尼市场与社会双重运动理论的基础上,探讨了不同职业利益对人们贸易保护主义倾向的影响,并通过两轮ISSP全球横截面数据检验了不同职业利益群体的贸易保护主义倾向差异。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研究生姚逸雪借鉴詹姆斯·斯科特关于发展主义与社会乌托邦概念的探讨,对埃塞俄比亚和中国的大型减贫搬迁政策进行了比较,分析了这类减贫举措的后续影响。 

 

第六单元

 婚姻性别比较研究 

本单元由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黄玉琴教授主持,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刘汶蓉进行了点评,五位同学和老师介绍了自己的研究。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黄玉琴教授对印度“天价嫁妆”的缘起、嬗变、后果和治理进行了分析,指出嫁妆演变为社会阶层划分和经济交易的工具后对印度社会造成的多方后果,并对印度治理“天价嫁妆”的治理措施进行批判和反思。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张艳霞副教授指出,苏南并家婚姻是透视转型期中国家庭应对社会风险做出调整的窗口,通过研究女性个体化发展过程,张教授指出不同年龄女性的个体化分别呈现差异性特点,且两代人的特点具有转移性联系。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研究生卢卓歆借助巴特勒的“消解性别”概念,展示了女性偶像在公共领域展现的性别气质及其对当代年轻女性性别观念的影响,并探讨“消解性别”如何成为可能。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研究生祁佳玫分析了育儿博主的母职经验共享,并研究了在身份转换和劳动场域的折叠中,育儿博主站在生产-再生产边界处与宏观力量进行协商的过程。南京大学社会学院研究生徐美丽基于SUNS调查的因子实验设计法比较了北上广深四座城市成年人的生育态度,改善了传统研究在变量设计方面的局限性,并指出了差异性态度背后的影响因素。

 


版权所有 ©上海社会科学院

地址:淮海中路622弄7号 | 邮编:200020 | 电话:021-53060606 | 邮箱:shxs@sass.org.cn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