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返回

社会学所举办“思海读书会”研究生专场

为关心疫情期间学生的身心健康,帮助大家排遣内心忧虑,恰逢4月23日世界读书日,社会学研究所策划组织“思海读书会”研究生专场。邀请本所学生线上分享读书心得,畅谈学习感悟,并安排与谈老师互动交流,彼此激励,共克时艰。 

读书会由2021级硕士研究生汪星遥主持,2019级凌波舞和杨宗、2020级汪磊鑫和林海超以及2021级胡圣宁和陈雨蒙等同学进行读书分享,社会学所科研人员雷开春、臧得顺、朱妍、张亮、张友庭、梁海祥等参加与谈交流。李骏所长作开场词及总结。

汪磊鑫同学首先分享《不平等的童年:阶级、种族与家庭生活》一书的核心内容。该书对比了中产阶级、工人阶级或者贫困家庭如何教养孩子,并与布迪厄的惯习、资本和场域理论进行对比,认为布迪厄提供了结构性不平等的动态模型,使得研究者能够捕捉文化再生产和社会再生产的瞬间。她认为我们需要了解占据主导地位阶级的家长是如何通过关键社会场合来帮助自己的孩子进步,这些方法的累积具有深远的意义。

张亮副研究员在与谈环节指出,该书通过民族志的方法,探讨的是社会地位的代际传递问题。她认为,该书只是对美国梦是否存在做了横截面的研究,作为补充,建议进一步阅读《我们的孩子》和《乡下人的悲歌》,前者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理解美国梦从“有”到“无”的转变,后者能够为处于劣势的家长如何给孩子创造条件提供一些思考。

凌波舞同学分享的是《精英的傲慢》。她认为该书的价值与贡献在于解释了优绩主义大行其道的原因,一是因为自由市场和自由主义的缺陷;二是因为市场经济中价值和优绩的边界日益模糊,逐渐等同于社会贡献。此书引发了她的思考,在文凭社会中,有无大学学历成为社会普遍的分类标准,但这也会污名化没有大学文凭的大批民众。

臧得顺副研究员主要从书名翻译、核心主题、摆脱优绩主义的出路等方面展开点评。他指出,本书的核心主题更像是一个伦理学或者政治学的议题而非社会学的议题。他还就如何读书给出建议。例如,要尽量阅读经典和紧跟学术前沿。其次,读书要进得去,更要出得来,要将经典著作“串成串”,从而理清学术脉络和积累知识体系。

 林海超同学就《意愿的冲撞——社会等级的歧义如何定义冲突》一书进行分享。他介绍,本书旨在探讨群体暴力的结构性起源,并从社会情景内部或不同社会情境之间的差异中提炼出对人类暴力互动的一般性理论。作者认为,现实世界的人际冲突来自于双方社会等级关系的不明确,而群体冲突则来自于对群体相对团结程度的模糊,双方对支配地位的竞争和两者对相对地位的认知歧义导致了冲突的加剧。

雷开春研究员分享了自己对该书的见解。她指出,作者提出“为荣誉而战”,而荣誉的背后存在利益的支撑。当某人想要支配这种利益关系且没有解决方案的情况下,就有可能诉诸暴力。她谈到该书的价值就在于“价值”这个概念本身以及作者对何时“为价值而战”的情景的梳理。

胡圣宁同学围绕《规划与惩罚》一书中的“犯人的肉体”“驯顺的肉体”“规训的手段”“全景敞视监狱”四个部分进行分享。她指出该书旨在论述现代灵魂与一种新的审判权力之间相互关系的历史,并论述现行的科学—法律综合体的系谱。在这种综合体中,惩罚权力获得了自身的基础,扩大了自己的效应,并用这种综合体掩饰自己超常的独特性。除此之外,知识的形成和权力的增强有规律地相互促进,形成了一个循环。最后,她对“酷刑”和“规训”进行多方面的对比,指出酷刑是依靠镇压来遏止公众,而规训是依靠人格的生产反抗来遏止公众的反抗。

张友庭博士在与谈中对本书背景进行补充,他谈到此书是福柯无可争议的代表作,也是福柯整个人生著作生涯中的一个分界点。他认为这本书花了较大的篇幅给我们展示了前现代到现代的区分。此外,他建议在读这本书时,应该结合当下提出一些新的思考。例如,知识的暴力与科学的暴力,背后是由一套标准化的东西在支撑。

 陈雨蒙同学分享《置身事内:中国政府与经济发展》一书的读后感。他主要从微观机制和宏观现象两个角度进行阐述。在微观机制中,土地为何如此值钱的原因在于,它可以挣脱物理属性,在抽象的意义上交易承诺和希望,将过去的储蓄、现在的收入、未来的前途,统统汇聚和封存在土地上,使其价值暴增。在宏观方面,城市化与不平等、债务与风险以及国内国际失衡是三种主要的宏观现象。

朱妍副研究员在与谈中指出,政治经济学的逻辑可以解释社会分化、社会不平等的现象。随后,她就此书展开思考,提出中国的府际关系值得深入研究。在疫情的背景下,防疫成为考核指标,中国的行政体制会如何调试,基层会如何反应,这些都是我们值得关注的议题。她还提到,在全球化背景下,跨国公司在中国扮演的角色以及对地方政府行为的影响,也非常值得思考和研究。

杨宗同学分享了《热浪》一书。该书主要是以极端状况——袭击芝加哥的热浪——为背景,向我们解释了热浪致死率背后的社会因素该书以灾难为视角,致敬并超越了传统的芝加哥学派,是城市研究的典范,提高了我们理解和保护生命的能力,进一步反思城市如何应对风险。

梁海祥博士结合自身的阅读经历进一步指出,该书从个体层面、社区层面、社会服务机构、政府再到媒体进行了剥洋葱式的分析,具有很强的社会学视角。他结合本书向同学们讲解了实证研究的一般方法,还推荐了《风险社会》《瘟疫与人》等经典著作供大家深入学习。

最后,李骏所长对本次读书会进行总结。他对本次读书会上同学们的表现给予了充分肯定。关于如何读书,他提出了三点建议:第一是读懂,了解书本表达的观点;第二是读通,这就需要了解所读书籍在该作者所有书中的位置,并了解学术史;第三是读透,这就需要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即在何种社会、何种制度和何种时代才会产生这样一部作品。他谈到对“读万卷书,行千里路”的理解,即读书属于了解别人的思想、别人的研究的过程,但是最终我们需要用学到的知识来落实到建设性行动上,使自己、社会和国家都变得更好。


版权所有 ©上海社会科学院

地址:淮海中路622弄7号 | 邮编:200020 | 电话:021-53060606 | 邮箱:shxs@sass.org.cn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