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返回

彭兆荣教授主讲第7期“思海讲堂”

2020年6月19日,原厦门大学人类学研究所所长,厦门大学旅游人类学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彭兆荣教授应本所邀请在上海社会科学院总部546会议室主讲第7期“思海讲堂”,讲座题目为“人类学的仪式研究”,此次讲座暨本所庆祝建所四十周年系列学术活动之一,讲座由朱志燕博士主持。



彭兆荣教授为中国人类学会副秘书长,中国文学人类学学会副会长,中国艺术人类学研究会副会长。北京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四川大学、中山大学等高校特聘教授。彭兆荣教授主要从事人类学与旅游、文学人类学、文化遗产、仪式、博物馆等方面的研究。在原所长杨雄研究员与主持人朱志燕博士介绍彭兆荣教授后,彭兆荣教授开始了讲座。


彭兆荣教授的学术讲座对人类学的仪式研究进行了详细的论述,从仪式的范畴、内涵、相关词语表述以及“仪式化”的表现形貌开始,对仪式的功能及其特征、仪式的分类特别是生命礼仪、仪式理论特别是根纳普与特纳的仪式理论进行了细致与系统的阐述。在此基础上还就如何恢复中华民族的“理学”,“新冠疫情”的人类学反思,通过仪式的功能来教育孩子等进行了讨论。


讲座首先从仪式的广义与狭义范畴开始。非人类灵长目动物的社会仪式,昆虫、鱼在内的缘生性确定类型,鸟类、哺乳动物在内的确定的和自由的类型以及包括社会仪式、宗教仪式、美学仪式等在内的人类仪式都属于广义的仪式范畴。狭义的仪式范畴指的是教义陈述、祭祀、仪礼、庆典和礼拜活动等。狭义仪式的内涵在于社会和文化系统赋予同一种仪式以特殊的规定性,即狭义仪式的形式是帮助言说者的“言说”,目的在于通过某一种活动的“程序公正”而得到社会公认和公正。


讲座重点强调了仪式的功能及其特征。彭兆荣教授将之总结为八个方面:第一,仪式具有表达性质却不只限于表达。第二,仪式具有形式特征却不仅为一种形式。第三,仪式的效力体现于仪式性场合但远不只于那个场合。第四,仪式具有操演性质但并不只是一种操演。第五,仪式操演的角色是个性化的却完全超出了某一个个体。第六,仪式可以贮存“社会记忆”却具有明显的话语色彩。第七,仪式具有凝聚功能但却真切地展示着社会变迁。第八,仪式具有非凡的叙事能力但带有策略上的主导作用。对于仪式的这八大功能及其特征,彭兆荣教授逐一进行了人类学理论阐释,并结合摩纳哥公国王宫换岗仪式、彝族火把节、瑶族的“还盘王愿”仪式、孔庙祭孔仪式、苗族人的牯藏仪式、藏戏与藏仪、傩戏等古今中外、各民族、族群的生动仪式案例分析,给听众们带来了深刻的启示与思考。


在仪式的众多分类中,彭兆荣教授着重阐释了与每一个个体成长息息相关的生命仪式。通过著名雕塑大师罗丹的雕塑作品《生命之门》和巴黎拉雪兹墓地的“地狱之门”、韩国现代少年成人礼、客家人的婚礼、英国查尔斯与戴安娜以及卡米拉的婚礼仪式等现实案例中引出了生命礼仪的两大主题:赎罪—洁净—奉献;苦行—磨历—考验。并通过人类学仪式理论大师根纳普与特纳的仪式理论对其进行了理论分析。


演讲结束后,彭兆荣教授与在场的社会学所研究人员以及在线听众进行了更多的探讨,探讨的话题涉及仪式中研究的“结构”范式、仪式中的“心诚”问题、当代政治仪式研究、仪式的教育功能等紧扣学术理论以及当今时代脉搏的重要议题。彭兆荣教授的仪式研究讲座刷新了以往对于仪式的固有认识,听众们都表示从讲座中收获颇丰。


版权所有 ©上海社会科学院

地址:淮海中路622弄7号 | 邮编:200020 | 电话:021-53060606 | 邮箱:shxs@sass.org.cn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