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返回

社会学所举办第11期新智库沙龙“女性与慈善”

       社会慈善是一项扶贫济困的特殊事业,具有深厚的道德与伦理基础。由于这种属性,人们对慈善从业者也往往有着严格甚至苛刻的要求。同时,女性往往被刻画为天生善良、慈爱,富有同情心,具有关爱与帮助他人的天然动机,尤其是母性甚至成为道德的化身。那么,是什么因素决定了一个行业从业者的性别结构与偏好?女性参与慈善是顺理成章的吗?该如何认识女性特质与慈善事业的内在关联?

 

 

       2018年11月11日,我所第11期新智库沙龙举办,来自华东师范大学、真爱梦想基金会等院校及社会组织的十几位人士就这些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真爱梦想基金会韦玲以《女性在公益组织从业的原因及优势探索——基于真爱梦想的实践》为题介绍了真爱梦想基金会的运作机制,她认为女性的作用不可或缺,尤其是怀孕和生孩子的过程使她们更加意识到慈善工作的意义。当然这个行业男性流失多,使得更多女性留在了这个行业里面。长三角儿童培训联盟严峻极以《从“亲子共读一小时公益挑战行动”浅谈慈善公益项目与女性参与人群》为题介绍了他们机构“亲子”共读项目的运行情况。在这些项目开始之初,男性家长的参与度比较高,但之后女性家长参与的比例占了优势。我所苑莉莉博士以《女性慈善品牌聚合效应的研究初探》为题,分析、介绍了女性慈善品牌在中国经历了由家庭到社会的过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慈是和女性特有特质联系在一起的,即使是受郭美美事件的影响后,一些基金会仍保持逆势上扬的态势。华东师范大学高艺多以《结构塑造与情感劳动:对女性“慈善亲和性”本质主义解释的反思》为题,就女性与慈善的关系进行了阐述,她认为两者之间其实是一个互构的过程,女性和慈善的亲和现状,既因为慈善被看成对公共领域的补充性,又因为女性被看成是对男性的补充,这两种补充性共同导致了女性和慈善的融合。

 

       研讨会由刘正强博士召集并主持,我所家庭研究中心刘汶蓉和张亮进行了点评。来自静安区社会组织联合会的顾维民等也参与了讨论。

版权所有 ©上海社会科学院

地址:淮海中路622弄7号 | 邮编:200020 | 电话:021-53060606 | 邮箱:shxs@sass.org.cn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