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返回

社调中心与社会学所联合发布“劳动就业”与“社会信心”报告

    近期,社会调查中心和社会学研究所联合召开“2015民生民意民情系列调查”新闻发布会,发布《本市从业人员“劳动就业”状况》和《常住市民对未来五年“社会信心”》报告。会议由陈建军主持,课题首席专家杨雄为主要发言人,陶希东博士、刘程博士、李友权博士和雷开春博士等为主要核心课题组成员,解放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新华社上海分社、上海电台等十多家媒体参加此次发布会。
    本系列报告属于“十三五”上海社会发展质量研究报告,也是上海社科院创新工程资助项目(2014-2018)。调查对象为18-65岁本市常住居民(包括户籍居民和在沪居住半年以上的外地户口居民),调查时间为2014年12月,抽样方法为PPS抽样法,分布于徐汇区、长宁区、杨浦区、闵行区、浦东新区和松江区6个行政区共计40个居委会,有效样本数为2010。主要研究结论分五场次10个主题分别召开新闻发布会,包括劳动就业与社会信心、医疗健康与居住环境、收入消费与主观幸福、社会保障与文化教育、社会认同与社会安全,每月召开一次。
    《本市从业人员“劳动就业”状况》报告,来自对目前本市1720位从业人员数据分析。主要发现有:去年从业人员工资性收入超过6万元;年资、教育、单位性质和职业身份均与从业人员的工资性收入相关;三资企业的中高专业技术人员工资性收入最高;从业人员收入与其加班时间呈相关性;四成从业人员反映企业内收入、行业内收入差距过大;少数企业存在不规范用工情况;教育、户籍能提升市民进入正规劳动力市场机会;本市民营企业在吸收劳动力就业方面贡献很大,外资企业员工占比有所下降;有两成以上从业人员每天加班超过一小时;每周工作时间超过50小时集中在民营企业和三资企业;半数从业人员加班能获得全额加班费;两成以上从业人员未享受过单位组织的体检;八成半从业人员表示与同事和上下级关系融洽;本市劳动力市场入职渠道呈现多样化;大多数人就业中并未遭遇不公平对待;但学历与专业依然是关键因素;大多数从业人员对目前工作表示“非常满意、比较满意”;五成从业人员未获得过岗位晋升;四成从业人员对个人未来发展表示乐观;职位、单位性质与从业人员岗位晋升之间呈明显相关;近九成从业人员对上海拥有较高自豪感和安全感;八成从业人员不主张“年轻人应该逃离北上广”。
    《常住市民对未来五年“社会信心”》报告,从个人、城市及国家三个层面分析了常住市民对未来五年的社会信心。主要发现有:市民对未来个人生活、城市发展和国家信心预期指数都较高;市民对未来个人身心健康、上海城市活力、反腐形势充满信心;30岁以下青年群体的未来个人信心最强;结婚无孩青年的未来个人信心、城市信心和国家信心均高于其他青年;教育程度与个人未来信心、城市信心和国家信心呈正相关;非户籍市民的未来个人信心更高;户籍市民对未来城市发展信心更强;相对公平制度与职场环境,使不同单位性质的市民对未来都拥有较高的社会信心;拥有较高专业技术是增强市民未来个人信心的重要变量;职业地位越高,市民对未来五年的国家信心和上海城市发展信心都越强;职业地位越高,市民个人信心越足、城市信心越强、国家信心越高;高收入市民的社会信心指数明显高于低收入市民;管理岗位者对未来国家、城市、个人的信心指数均明显高于非管理岗位者。

版权所有 ©上海社会科学院

地址:淮海中路622弄7号 | 邮编:200020 | 电话:021-53060606 | 邮箱:shxs@sass.org.cn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