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返回

我所课题《城乡比较视野下的家庭价值观变迁研究》获国家社科基金立项

我所课题《城乡比较视野下的家庭价值观变迁研究》

获国家社科基金立项

 

家庭研究中心

 

2007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评审结果近日公布,由上海社科院社会学所徐安琪同志领衔的课题《城乡比较视野下的家庭价值观变迁研究》获得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立项。根据课题设计方案,该课题将于20096月结项。其研究意义和特点如下:

(一)课题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1、填补学界婚姻家庭观专题研究的缺位

从国际社会学研究领域来看,家庭观念的测量向来是一重要学术传统。人们对家庭领域各种问题的看法和态度是衡量社会变迁、分析社会环境与人的互动关系和预测家庭结构变化趋势的重要指示器。美国有许多大型调查数据库,对人们的婚姻家庭观念进行跨年度的追踪调查,如全国家庭与户的调查(NSFH)、全国家庭成长调查(NSFG)、全国综合调查(GSS)等,为该领域的研究和政策制定提供了非常充分的纵惯性的和横截面的实证资料。相比较而言,国内的相关研究,主要聚焦于历史人物、宗教信仰和文学作品中的婚姻家庭观,对现实生活尤其是速变社会的经验研究十分缺乏,仅散见于青年择偶、独生子女、性存在、流动人口婚姻等相关课题中,或者限于高学历大学生和网民的调查,对婚姻家庭观系统、全面的专题实证调查尚缺位,而婚姻家庭观既是社会实践的客观反映又常先行于社会现实,对婚姻家庭结构、功能和关系的变化特征和趋势具有预测性,尤其在社会经济的速变深刻影响着家庭价值和恋爱、婚姻和性行为的今天,本课题的设立有助于获得关于城乡居民婚姻家庭意识和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可靠实证资料。

2和谐家庭与新农村建设的现实必要

改革开放20多年来,家庭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经济的飞速发展在提高城乡家庭生活水平的同时,也使家庭面临巨大的风险、压力和挑战。社会竞争的激烈、社会流动的频繁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使家庭成员的职业不稳定和工作压力成为常态;高学历女性因工作压力推迟和延误择偶,在婚姻市场处于严重挤压状态的难题日益突出;社交的扩大和性观念趋向开放,也使性与婚姻、婚姻和生育分离的现象增多离婚率的持续攀升也使单亲和再婚家庭递增,子女教育和继亲关系的协调适应也面临新的挑战此外,农村社会保障制的不健全,造成超计划生育和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而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既使农村夫妻长期分居、双方阅历和价值落差以及留守儿童、老人等问题凸现,也造成农民工家庭的经济压力、子女教养和社会融入等新困扰。而家庭的稳定和幸福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家庭领域的规范准则如平等、独立、诚信、互助、关爱、勤俭等理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和文化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础新农村建设的终极目标之一是使新农民成为新文化、新价值和新生活的创造性主体。正如上海社会科学院会长郑杭生所指出的那样:“目前研究和谐社会的课题和书籍大都未将和谐家庭建设作为和谐社会建设框架中的一部分,而社会政策制定中的家庭视角也大多缺位”,因此,本课题的研究不仅可填补和谐社会建设框架中的和谐家庭研究的缺位,同时对于新农村建设中新农民家庭价值的重建,对于提升农村家庭的凝聚力和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具有积极推动意义。

3、优化家庭社会生态环境的需要

家庭在竞争社会对成员缓释压力和情感支持的功能趋强,在风险社会成为社会保障不可或缺的补充,面临人口老龄化,家庭为老人提供支持、保护的功能也显得尤为重要。按照家庭生态和系统理论,家庭福祉的提升、家庭职能的发挥和家庭系统的良性运转都离不开经济、社会和文化环境的改善,尤其在全球化、经济转型和社会速变时期,倡导健康、科学、文明的家庭文化、完善各种制度化的保障体系,给予家庭以必要和有效的社会政策、人文关怀和服务支持,才能帮助压力和危机家庭有效地发掘资源、增强抵御生活风险或走出危机的能力,增进家庭成员的福利和满足,使家庭在积极改变中提升功能、良性运转,让社会更和谐、美好。本研究将对建设和谐家庭的新规则、新观念和新文化提出积极建议,以进一步改善家庭的社会生态环境,并有助于提升家庭的活力、凝聚力和能力。

(二)课题的预期目标和创新之处

1作为境内首项系统、全面的城乡家庭价值观和婚恋形态的专题经验研究,在经验资料和现实描述上有创新意义,有助于判断中国城乡居民婚恋观、家庭观、生育观和性观念的基本事实。而以往对大学生和网民的观念描述因抽样误差而难以客观反映城乡居民的实际现状,而那些无实证考察和经验资料基础、仅靠推测作出“传统化”或“现代化”、“趋强”或“减弱”之类简单概括的定性研究也往往缺乏说服力。

2、鉴于现代性研究在家庭社会学学科体系中处于边缘的现状,本研究以中国本土的经验资料考证现代化趋同理论开辟了新的研究视角。本研究将西方家庭的“现代性-后现代性-高度现代性”发展逻辑作为参照,通过揭示家庭观念、规范体系所植根的经济、社会和文化脉络,分析城乡婚恋行为、家庭结构、功能和亲密关系变迁所遵循的社会逻辑,来验证家庭变迁的趋同理论在中国的适用性,分析中国传统的家庭价值观在现代市场经济社会中的扬弃、变化和发展,探讨家庭作为社会制度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所呈现的特点。

3、在比较研究的基础上提供重建家庭新价值、新文化和家庭视角的公共政策具有创新意义。除了采用现代化发展水平不同地区(发达和欠发达地区、沿海与内地、城市与农村社区)的比较、不同年代的比较方法外,由于测量指标与国际接轨,本研究还将参考美国的家庭调查指标体系(NSFHNSFG)进行国际比较,为该领域研究走向国际化和可持续性发展道路迈出新步伐,同时也为借鉴发达国家的家庭政策和社会服务经验提供可能性。我们还将通过建立规则-关系研究模型,分析新旧规则与家庭成员互动方式和关系质量间的因果逻辑和适应性,通过建立观念-行为研究模型,比较观念和行为间的距离,探讨两者间复杂、微妙的相互作用和反作用,以期对传统的家庭伦理规范如何在新时期与时俱进地注入新价值、倡导新文化,相应的家庭政策和社会支持的配套服务,以及建立中国特色的亲属网络进行理论和实践的探索

版权所有 ©上海社会科学院

地址:淮海中路622弄7号 | 邮编:200020 | 电话:021-53060606 | 邮箱:shxs@sass.org.cn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