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返回

历史、现状及困境:澳大利亚的工作与家庭之间关系――乔•琳德莎(Jo ..

 

2007510日下午在上海社会科学院5524会议室,举行主题为“当代澳大利亚家庭:将职业工作与家庭照料相结合”的专题讲座,由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政治学与社会学系高级讲师乔·琳德莎(Jo Lindsay)博士主讲。

讲座的主题是工作与家庭的关系,但实际上,这个主题成为了一个线索,通过这个线索琳德莎博士综述了澳大利亚(以下简称澳国或澳)的家庭状况,通过这个讲座我们可以粗略地对澳国的家庭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总体而言,目前澳国的家庭依然受到两大因素的影响,一个是澳大利亚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二是有酬劳动市场和家务劳动冲突的影响。

澳大利亚是一个有着殖民历史的国家,殖民历史对澳的家庭有着重大的影响,这主要表现在对澳土著居民家庭的影响上。在欧洲的殖民者到来之前,澳大利亚原住民家庭,具有独特的亲属关系模式,这是一种典型的父权制的大家庭,具有较为复杂的亲属结构关系。然而,长期的殖民历史对这种的家庭具有冲击的破坏作用,殖民统治者让很多土著家庭和白人生活在一起,还把很多土著家庭的孩子送到孤儿院里生活,这就使得新成长起来的一代土著人,他们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已不同于原土著居民,这样的一代人,在历史上被成为“被偷走的一代”,这样的一代人开始并没有受到重视,但后来由于各种问题的出现和暴露才开始备受关注。

澳大利亚的传统家庭和现代家庭,是以工业革命和工业化为界。工业化之前的家庭,是传统的家庭,这种家庭的典型特征:以父系家庭为单位的生产和消费;家庭成员相互依赖、分工合作;重视婚姻和金钱超过重视感情;多种形式的混合型大家庭,另外,高死亡率与贫困。然而,工业化导致了家庭的四大改变,即出现了现代家庭。作为现代家庭具有新的特征,也就是生产性劳动与家务劳动的分工,出现了赚钱养家者与操持家务者;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逐渐分离;婚姻开始立基于爱情、友情和自愿承诺。战争也对现代家庭具有重大影响,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这种影响表现在20世纪50年代的家庭的反常现象,这些反常表现有:结婚率激增、生育高峰,赚钱养家者和操持家务者的模式。

现代化后期,家庭和婚姻出现了新的特点和趋势,这样就逐步形成了所谓的“后现代家庭形态”。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结婚率骤降;生育低谷;青少年独立、受教育时间延长、结婚和生育推迟。   与此同时,澳大利亚男女的初婚年龄却大为提高,男性从25岁左右提高到近30岁,男性从23  左 右提高到近 28 岁。      

后现代家庭还有一些新的特点,受第二波女权主义影响,有更多的女性进入劳动力市场家庭生活的重要性减弱新的服务性经济和后期资本主义形成新的人际关系和家庭模式;家庭更加小型化;家庭形式出现非制度化。

总而言之,由于现代化带来的人主义化、世俗化、城市化和社会流动性,后现代家庭开始变得更加不稳定和多样化,离婚、同居、分居家庭以及单身女性、同性恋者养育儿童等现象越来越多,如2005年婚前有过同居的达四分之三,三分之一的婚姻以离婚告终,这也说明后现代的家庭面临各种危机。因此后现代家庭也强调危机的处理,无论是男性和女性都可能陷入危机,因此社会上有一个口号,即“自己动手,解决问题”,这是一个适用于所有的男和女性的口号。

后现代家庭中的女性在很多方面遭遇不利,因为她们除了在家庭中一如既往地承担大部分家务(女性每周32小时而男性仅16小时),在付酬劳动市场上,男性收入普遍多于女性,形成1个家庭夫妻“2人工作、1.5人工资”现象。女性生育以后的就业模式与男性不同,她们在孩子大些后再找工作也面临更多的困难,越来越多的女性肩负工作与家务的“双重负担”或“工作、家务连轴转”,而国家对有子女上班族夫妇的支持有限,比如幼托机构的不足。因此,社会上有很多的讨论集中在有关母亲们在工作/家庭之间的冲突、所面临的困难和负疚感问题上;而公众辩论中占主导地位的是有关付酬工作与照管儿童的议题;人们在探讨用什么政策和办法来解决这些问题。这些讨论也正是“X代”正面临的问题,他们是生于1965年~1980年之间一代人,他们经历了劳动市场的重大变化,这一代赚钱养家的模式不再占主导地位。另外,琳德莎博士还提到受现代社会消费主义的影响,现代家庭似乎陷入了一个“工作—花费”的循环中,出现“购物狂”和“超时工作”现象(澳大利亚法定工作时间为每周38小时,但26%的人每周工作40小时以上),以至很多澳大利亚人说“我们生活在一个富裕的国家当中,但是我们并不幸福,好像我们挣钱是为了花钱,而花了钱之后又去拼命挣钱!

乔·琳德莎博士最后说,如今的家庭与经济发展、性别、人际关系之间有着更为复杂的联系,因此也有着更难以应付的危机与矛盾,所以,无论是国家政策,还是学术研究都应当针对这些危机和矛盾做出新的研究,以此来应对和超越这些危机与矛盾。

讲座结束后,乔·琳德莎和社科院家庭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以及与会的听众开展了热烈的讨论,大家普遍认为中国家庭和澳大利亚的家庭有着类似之处,特别是当今的家庭状况,但由于我们两个国家的历史和文化背景的不同,两国的家庭在客观上还存在诸多差异。

版权所有 ©上海社会科学院

地址:淮海中路622弄7号 | 邮编:200020 | 电话:021-53060606 | 邮箱:shxs@sass.org.cn

Baidu
map